现在中午工作餐吃的同时都是手机刷剧,以前吃中饭的时候是用收音机听小说。

收音机在如今的这个年代不能说没落了,但是肯定不像以前有那么多的追随者。以前的娱乐项目少,电视节目更是很少。你知道吗,以前电视,白天是没有节目的,只有晚上有。

后来即使白天有了节目,我家甚至大多数家庭白天都没有看电视的习惯。所以收音机听广播是每个人的最爱。北京人也很形象的给收音机起个名字“话匣子”

微信截图_20210314101516.png

在网上找到了这张图,这就是我小时候家里的话匣子,自带时钟功能,用这个也是听了好多节目,我想应该每个家庭那会儿都会有个类似的话匣子吧?

小时候的每天早起,是父亲用收音机播送新闻给我叫起来的,到现在依稀记得里面说的那句:“新闻与报纸摘要”每一次都是迷迷糊糊的听着时事醒来的。(但是那个时候的我对新闻依旧不懂,也许是小,也许我天生不喜欢时事吧。)

然后就是吃罢早点去上学,记得有段时间,我会自己下楼买油条或者包子带回家吃。那时候有个叔叔推着个车,车上有个玻璃柜子,柜子里用白色棉被盖着,被子里盖着的就是包子、豆包什么的了。

也有个叔叔是专门卖炸油条的。我印象很深刻,1毛1一根油条,我会买三根。每一次我都是吃两根,母亲吃一根。(父亲早在锻炼时吃过了。)

记得一回我吃完两根依旧觉得不饱。母亲也说这回的油条比以前小了些,于是跑出去又买了一根,还跟那个叔叔说往常我在您这里买的油条两根可以吃饱,这回竟然没吃饱?是不是炸的小了?弄得那个叔叔没好意思接茬儿……

每天中午放学,父母也回到家。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会尽快的在半个小时内炒两个菜,这个时候,父亲通常会打开收音机听《午间半小时》到现在依然记得傅成励、虹云主持的。

《午间半小时》非单纯类的新闻,更像是将时事评说、文摘等一系列在节目里播送。对其中一个两位主持人用诙谐的语气朗读在《读者文摘》(早在93年因美国状告侵权,改名为《读者》)刊登的文章里的那句“吃的撑得纽扣崩掉了仨”也是记忆犹新。

半小时就是半小时,然后就是每天的重头戏——《长篇小说连续广播》了。这个时候,父母已把菜做完,父亲会喊:“摆桌吃饭~”我会把桌子摆上,将菜盘子、碗筷端到桌上。

母亲这时候会把一早将淘好的米放进饭盒兑好水,放进单位的锅炉蒸箱里,中午下班时,这满满一盒子的米饭就已蒸好了的饭盒端上桌,打开饭盒盖用筷子给每个碗里盛饭。这个时候的米饭,温度不冷不烫正好吃。

小说广播,听了很多,但很惭愧,现在能记住的并不多。网上说当时引起很大影响的《刑警803》我是一点印象都没有了。还有就是《假若明天来临》这个当时美国畅销书作家西德尼希尔顿的名作是有播讲的。这个我还是有印象的。

直到今天,这部小说我还是很喜欢看。再往后有印象的是《北京人在纽约》这部广播剧我记得有别于一般剧,因为它是好几个人配的,但是还是不记得各人物,只记得阿春的配音是郑建初老师(你不记得的话,想一下动画片《非凡的公主希瑞》里的希瑞就是她配音的。)

而主人公王启明的女儿宁宁是王雪纯配音的,貌似那时候她刚出道。这个剧配音出色,效果音,音乐也出色。以至于最后电视剧播出,有很多观众对电视剧不太满意,感觉这与广播剧的人物不贴合。

再往后印象深刻的还有两部就是李野默老师主讲的《平凡的世界》和《白鹿原》了。李野默老师的声音给我带到了那遥远的时代与地方。说实话,《白鹿原》在那个时候也觉得不太适合小孩子听。即使那个时候小,即使有很多听不懂,但是我依然爱听。

还有个小说广播,名字应该叫做《一个女中学生的日记》。每次开始前,会告诉听众这是根据肖复兴的小说《早恋》改编。

对于早恋这个词,我当时真的是一点都不理解是什么意思,只是内心隐隐感觉到这个词不好。我只对这个小说广播里的一个人物有印象:外号叫西铁城的男生,在如今看来,这个男生就是超越同龄人视野开阔有见识的有为青年啊。

至今印象最深的就是根据霍达的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改编的同名广播剧了。我一直以为这部剧是一个人播讲的,后来查了查资料,应该是两个人:徐涛李慧敏 这部广播剧不光是小说写的精彩,播讲的也精彩。

每天听到的半小时,仿佛置身于解放前的北京,看着玉器行手工艺人忍辱负重,在看到韩子奇如何从一个小小的学徒工做到大老板成为玉器行里有名的玉王,在到后来远去英国伦敦……还有他对女儿的父子情,儿子天星对妹妹的兄妹情以及楚老师对新月的爱等等等等。

通过两个人的播讲,把整个故事原原本本精彩地演绎出来。对穆斯林的一点点认知也是从这部广播剧里得来的。以至于后来专门买过这套书收藏(现在的这套书和原来的结局是不一样的……)

我哥跟我说过,早期还有王刚播讲的《夜幕下的哈尔滨》我就更没有听到过了,王刚还播讲过儒勒凡尔纳的《神秘岛》。

万幸的是,现在如此发达的网络上述的很多广播剧是可以下载听到的。后来陆陆续续的听到了一些有意思的作品,先是十年的《黄山的音乐传奇》、《如果有今生何必求来世》高威珊珊播讲的纯爱经典《和空姐同居的日子》《和校花同居的日子》。

如今手机APP的发达使得我们听书更加方便,唾手可得。比如央广文艺之声的《第三种爱情》绝对是经典中的经典,配音的精彩不必说了,配乐更是动听。

现在听到一首歌,只要记住一两句歌词,就可以在网上搜索到这个歌曲,在那会儿收音机里放的歌曲就得用录音机录了,而且你必须时常的守候在收音机旁,等待你要听的歌曲播放。那个时候很流行点歌,都是写信,打电话的跟主持人说我要为谁谁点什么歌。

但以前吃饭时每天听广播翘首以盼的感觉确实没有了,那种用话匣子听广播的感觉再也没有了。有时候,确实认同这个观点,想象力是无穷无尽的,你在听广播的时候总是会想着电台那头主播的人是个什么样?广播剧中这个人物又会是什么样?想象的乐趣这是电视屏幕所带来的感觉效果不能比拟的。

微信截图_20210314101535.png